新华网兰州4月5日电(记者王艳明)英国人巴慎思被学界公认为是最后一个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人,可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并不了解其盗取敦煌文物的各种“内幕”。近日甘肃省档案馆将其保存已久的五封“密档”首次公布于众,使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终于大白于天下。
这五封“密档”刊登在甘肃省档案馆新出版的《档案》2005年第1期上,甘肃省档案馆研究馆员陈乐道对其进行了转录和初步研究。陈乐道说,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成为了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而随后斯坦因、伯希和、桔瑞超、鄂登堡、华尔纳等外国探险家的接踵而至和数万卷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物的流失海外,又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伤心”事。围绕着这批“宝藏”的丰富内容和其来龙去脉,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从甘肃省档案馆保存的这五封“密档”中人们可以看出,1935年,英人巴慎思以英文版《北平时事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前赴敦煌“游历”,而乘机对敦煌文物下了“黑手”。当时随同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翻译,名叫汪铭洲,吉林人;一个是仆役,名叫毛殿荣,北平人。3月12日,他们一行三人由西安抵达兰州。在兰州盘桓数日后,于3月22日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敦煌。到了敦煌之后,时任敦煌县县长杨灿,特派警员“保护”其赶往千佛洞“游历”,以备不测。不幸的是,在观看浏览之际,巴氏还是“违背条约,暗用铁器,抱取洞内佛像,窃装车中”,他这一窃掠举动和将敦煌文物运出带走的图谋,很快被发现,并被驱逐出境。陈乐道说,尽管巴慎思的图谋最终未能得逞,但其对敦煌文物的垂涎和破坏已经构成事实,而且,其采取的手段与美国人华尔纳盗割敦煌壁画和塑像如出一辙,这些都值得人们去进一步研究。
![]() |
图为当年玉门县长汪秉信发给兰州民政厅厅长王均鉴的快电 |
相关新闻
精选视频推荐
图片推荐
最新奇闻
热点奇闻
推荐奇闻
www.QiWen.Cn 鄂ICP备05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