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内某媒体上一则《空气蚕食秦始皇兵马俑》的报道引起了许多人士的关注,许多读者、专家学者也打电话询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现状到底如何﹖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否真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昨日,本报记者就此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作了调查采访。
“网上报道情况是实情吗?”“秦俑馆100年后真的可能会变‘煤坑’吗?”……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期间,记者不时地听到,有许多人打电话到秦俑馆文物保护部,就此稿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询问。询问者中,有普通老百姓、有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国内外一些媒体记者。一时间,兵马俑文物保护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
采访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及多位专家学者,都异口同声地对该报道所说情况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并摆出大量事实予以反驳。
7月6日,某媒体刊发的《空气蚕食秦始皇兵马俑》文章中称:据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南华早报》报道,度过滚滚历史洪流的兵马俑,却抵不住2000多年后的空气污染,现在出现严重侵蚀。文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说法。
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
6月底,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一些媒体报道了一条令人揪心的消息: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专家预言,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后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
兵马俑曾染真菌
在30多年前被发现时,部分秦始皇兵马俑仍保留了其原来的颜色,但在被发掘出来,与空气接触后,它们开始褪色。除空气污染外,兵马俑还曾被40多种真菌吞噬过。有报道说,在兵马俑中,有1400件染上真菌。
这些兵马俑经受住了2000多年的战乱纷争、地震灾害,但是在出土后的20多年里却受到展览馆内的气温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染上了真菌。
秦兵马俑博物馆2号坑在发掘之初就曾经发生过泥土上生长出霉菌的事情,文物保护专家用了一个夏天进行人工喷药才将霉菌完全消除。
污染源自大量游客
国际知名空气质量专家朱迪斯·周和约翰·瓦特森分析,许多污染源可能是来自于每年大约150万的博物馆参观游客。他说:“一个推测是来自于游客们的呼吸和身上衣物的化学物质中的氨类物质。”
目前是抢救性保护
据《南华早报》披露,作为拯救兵马俑的第一步,中美两国科学家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保护计划,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兵马俑的影响。在今后两年时间里,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对秦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进行连续观测,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
专家细说“秦俑保护”
7月6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赵昆,副主任、研究员张志军,研究员周铁,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容波4位专家人士共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就目前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情况,作了具体、细致的说明。
观点一:兵马俑遭受的风化“微乎其微”
“其实,兵马俑本身的特点及我们采取的相关科技手段,使兵马俑遭受的风化实际是微乎其微”。面对有些人提及的兵马俑遭受“风化”之说,几位专家语气肯定地说。
专家们分析说,兵马俑本身是陶制文物,具备耐风化、抗风化的特点。只有在土遗址的局部边壁上,有时偶尔会出现极其轻微的风化现象,但绝大部分都是完好无损的。兵马俑本身一直在室内,后来又加设了专门的保护大厅,室内外都有相关的防护设施,日常的光、风、雨等气候变化,基本不会对兵马俑产生影响。
相关新闻
精选视频推荐
图片推荐
最新奇闻
热点奇闻
推荐奇闻
www.QiWen.Cn 鄂ICP备05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