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华门外长虹路窑岗村30号,原南京锅炉厂老厂房的拆除工地上,意外地发现了大量各种形状的琉璃构件,其中有精美龙形图案的琉璃瓦当。记者在现场发现,这批构件其数量、质量以及制作工艺,均十分罕见。考古专家称,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出土的龙瓦当推测,这是一处专门烧制明故宫、明孝陵和明代大报恩寺上建筑构件的明代皇家御窑址。
工地发现:龙形琉璃瓦当随处可见
昨日上午,记者在长虹路辗转了许久才找到这处不起眼的工地,在一处高高的土坡上,方圆几万平方米空无一人。整个老厂房已经被夷为平地,两排水杉树留在了老厂区内大路两旁。在水杉树周围的砖石瓦砾中,黄黄绿绿的各种琉璃构件散乱一地,面积十分庞大,这些琉璃构件与记者曾经在明孝陵、明故宫以及大报恩寺遗址看到过的构件十分相像。记者从残留的许多瓦当中,随手捡起一块,瓦当呈绿色,正面刻有凸起的龙身,一片片鳞片清晰可见,龙的爪子,一共有五只,可惜龙头已经不知所踪。这些瓦当做工考究,工艺水平堪称一流。除了龙形构件外,还发现了凤纹、番莲纹等一大批植物、花卉图案的琉璃构件。更多的是没有图案的构件,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土色瓦当,有白泥土和黑泥土。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毛坯”涂上釉色后,再进行高温烧制,才能成为琉璃瓦当。
附近居民:十多年前挖出完整琉璃
“当年种这些水杉树时,我在地上挖树坑,挖出过许多你们看见的这些东西,有龙啊、凤啊之类的绿颜色和黄颜色的古代琉璃瓦片。这里发现这些瓦当不奇怪!”原南京锅炉厂职工张师傅正好来工地上捡几块耐火砖,看到记者对这些琉璃构件感兴趣,他介绍说。十多年前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文物保护,“我们哪里知道这些东西是文物呢,后来植树结束后,又把这些琉璃瓦片埋进了土里。”除了张师傅外,附近的一些老人也有同样介绍,居住在窑岗村居民张云大妈对记者说,“这些东西我们这里太多了,只要哪家盖房子挖地,都能挖到许多,有的比你捡到的还要漂亮。但我们不懂,不是砸碎就是埋掉了。谁也不知道这些构件是从哪来的,干什么用处。”张师傅还指着不远处的南京某药厂一带说,那边的地势较高,地下可能会有更多的这些琉璃构件。
史料记载:朱元璋下令建立御窑场
为何在窑岗村会出现这么多的琉璃瓦当、如此大规模的琉璃构件呢?传说,当年为修建大报恩寺曾烧制了三套琉璃构件,埋于地下两套。那么这批构件与大报恩寺的琉璃构件有没有联系?据明代重要史料《大明会典》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都城南京大批皇家建筑的需求,曾下令从洪武二十六年在城南聚宝山建立了由72座琉璃窑组成的御窑场,专门烧制各类建筑构件。雨花台地区的眼香庙、窑岗村、芙蓉山一带被选作窑址。据专家介绍,大报恩寺所有琉璃构件大都产于这一带,当时在窑址上,有技术工匠数千人,成为明初南京琉璃制品重要的生产基地。遗憾的是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这些宏伟建筑今世人已无法看到。其覆瓦之式、雕绘之纹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部分琉璃构件。当年英国侵略军在签订《南京条约》后曾多次登上宝塔,窃取塔上精美的琉璃砖瓦,现藏于英国博物馆。
专家认为:可能是明72座御窑之一
窑岗村一带,因靠近大报恩寺、名字中又带有“窑”字。推测是大报恩寺琉璃构件的烧制地和埋藏地。那么,此次发现的这批琉璃构件,究竟是不是朱元璋当年的72座御窑之一呢?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在听完记者描述时表示:“完全有可能的。”他介绍说,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窑岗村附近的工农新村发现了明代皇家的大量琉璃构件。当时经专家鉴定,这些构件是修补大报恩寺的材料。后来,这一发掘得到了史学界、考古界认可。后来又在附近出土过一些完整的,部分带有编号的琉璃构件,现在保存在南京博物院以及南京市博物馆。据附近居民说,上世纪70年代,窑岗村丘顶的菜地中,唯独白泥地一带草木不生,当地人称之为“白泥地”,这种白泥就是烧制琉璃件的原料,所以白泥地成为当年烧制琉璃构建原料的料场。
昨天,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门表示,此处早已经安排在考古计划中,因残雪覆盖无法进行挖掘勘探,考古专家将于近期进驻工地考古发掘。记者将继续关注此次考古发掘的进程。(蔡震 文/摄)
相关新闻
精选视频推荐
图片推荐
最新奇闻
热点奇闻
推荐奇闻
www.QiWen.Cn 鄂ICP备05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