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奇闻.中国 www.QiWen.Cn

奇闻网(QiWen.Cn)旗下系列站点,奇闻趣事尽在奇闻中国

  • 社会奇闻
  • 不解之迷
  • 自然奥秘
  • 天下奇人
  • 彩票趣闻
  • 腐败贪官
  • 鬼故事篇
  • 恐怖长篇
  • 故事连载
  • 灵异事件
  • 史海钩沉
  • 考古发现
  • 骗术解秘
  • 谍海风云
  • 两性趣闻
  • 网络人生
  • 解梦圆梦
  • 目击实录
  • 科学之谜
  • 科技发明
  • 飞碟探索
  • 天灾人祸
  • 听评书
  • 汉字笔画
  • 首页 >> 千年历史 >> 考古发现 >> 新闻正文 【手机请访问qiwen.cn】

    算命 评书 连环画 郭德纲 恐怖悬疑 艾宝良专辑 有声文学 科幻小说 侦探故事 希区柯克 幽默笑话 单田芳

    具备初步国家组织 良渚古城改写中华文明史?(3)

    发布时间:2008/8/1 23:57:11 阅读:

        城中埋有国君墓葬?

      西北城角的反山12号墓中,被认为葬有最有权势的国君。墓中发现有象征王权的玉琮王。

      在良渚古城的西北角,有一块不起眼的高地。这块高地形状和玛雅金字塔相似,底部比顶部宽阔,高台四面是缓缓向上的斜坡。它高出地面4米,和城中心的王室宫殿———莫角山,遥遥相对。

      这里隐藏着这座古城的内部秘密。

      “那是个墓葬遗址,叫反山墓葬。”自从80年代从陕西来到杭州的刘斌,一直在良渚工作站。他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这里的一切。

      “反山墓葬又叫反山王陵。”刘斌说,那里葬着一个规格很高的人,他有可能是国君。

      在1986年的一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反山12号墓被挖出。这是反山王陵挖到的第一个也是现今规格最高的良渚墓穴。因为之前已挖出11座汉墓,它的身份被标定为反山12号墓。

      它的发现又引出了后面的10座墓。男性一律葬在北面,女性葬在南面,根据陪葬品相对于棺椁的位置,可以判断出他们和她们头朝北脚朝南。

      反山12号墓,被认为是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国君,因为他的陪葬规模是规格最高的,这个墓出土了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王、玉钺王。

      琮的形状外方内圆,根据原始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刘斌说,由此可见,琮对于良渚人而言,是一种礼制重器,象征着王权和权。

      《说文解字》中,“钺,大斧也。”刘斌说,钺由石质变成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而南面23号墓主人被推测非常富有,因为她有最多玉璧,大大小小一共54块,散落在她脚的周围。

      按照陪葬品的多少,大致可以看出,良渚已经有王族、贵族、富人、平民的身份排列。

      因为并非所有发现的墓葬里,都有复杂精美的玉器装饰。

      根据主持过一系列良渚文化发掘的王明达介绍,已经发现的2000多座以上良渚时期墓穴里,60%-70%是只有几件陶器的小型墓穴,说明当时平民阶层数量相当庞大。

      在良渚,不仅有相对于平民的高高在上的贵族,贵族内部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葬在反山的墓穴,陪葬品等级是所有“土筑金字塔”中最高的,相当于王陵级别。

      而稍后一年发现的瑶山墓葬遗址、汇观山墓葬遗址,等级则略低于反山,可能是大臣或者巫师。瑶山位于良渚古城之外的东北5公里远,汇观山则在古城西北2公里远。

      按照考古学权威张忠培的分析,反山墓主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既葬琮又葬钺,比如反山最先挖出的12号墓,代表的是既掌握祭祀权又掌握军权的人,是王;第二类是随葬钺而不随葬琮。代表的是军官;第三类是随葬琮而不随葬钺,代表的是巫师。

      陪葬品越多的墓葬,安放棺椁的平台距地面越高,也象征着越高的等级,平民的墓穴常常不筑台,直接埋在地里。

      改写文明史说为时过早

      尽管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组织的雏形,并影响着夏、商、周,但还不能判断良渚是个国家。

      既然有王,有统治者,那是否当时已形成一个国家?

      得知良渚古城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专程从北京赶到杭州瓶窑镇。严文明认为对于古城的意义不能只局限在“城”里,要从整个良渚文化布局来看。

      良渚文化分布主要在长江三角洲,最密集的是环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

      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严文明认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军事、政治组织,没有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建造良渚古城,对于统治如此大势力范围的政治组织来说,是能够胜任的。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认为,古城规模庞大,而且规划严谨。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机构,更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能难完成。而且汉字“国”与良渚古城布局有相似之处,所以推断良渚当时应该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更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严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良渚文化已经出现初步的国家组织,但是,目前,尚不是明确回答“良渚是否是一个国家”的时候。

      但是他也认为,良渚文化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并且明显影响着以后的夏、商、周时代,像商周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纹。

      冬天的瓶窑镇阳光温暖。在古城墙遗址不远处的田野里,上千只鸭子在谷子地里寻找着食物。它们以细小的脚掌,轻叩大地。

      良渚古城是如何建造的?当时是什么社会组织形态?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对良渚古城的考古,一切才刚刚开始。”刘斌说。(记者 杨继斌)

      链接

      构成“文明”的几个要素

      按照雅斯贝尔的定义,“文明”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青铜,铁),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时期除了不具备金属冶炼术,其他的特征都显露端倪。

      良渚时期的文字有了初步雏形。1935年考古学家何天行在良渚发现了一个黑陶盘,上面刻有十几个符号,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3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

      良渚遗址工作站站长刘斌研究员指出:“良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

      加上现今发现的城池遗址,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密的城市组织。此前随同墓葬还发现了祭祀用的祭台。专家指出良渚至少具备了文明的初步形态。

    [上一页]  [1]  [2]  [3]


    向您的朋友分享本文章 或这里闲聊群号 433677925 奇闻中国有声读物资源

    更多


    杖履相从,笔顺动画GIF免费下载

    相关新闻

    精选视频推荐

    图片推荐

    最新奇闻

    每天学习一点点

    热点奇闻

    推荐奇闻

    www.QiWen.Cn 鄂ICP备05001305号